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滴滴司机怒撞乘客:平台另一端的“不完美受害(2)

来源:政法论丛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7-07 04:5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君子不会站在危险的墙下。当我们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当然会妥协以保护自己;但当伤害事件进入公众视野时,如果不能把焦点放在肇事者的“邪恶

君子不会站在危险的墙下。当我们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当然会妥协以保护自己;但当伤害事件进入公众视野时,如果不能把焦点放在肇事者的“邪恶”上,以防止更多的悲剧发生,积攒良知的力量,谁又能保证他的“完美”未来不会白费呢?

同情迫害行为的舆论土壤可能为下一场悲剧埋下种子。

平台之下,应该看到的是“人”的感受

近期,平台经济正沿着“并行发展与监管并行”的道路不断升级,但以平台名义发生的事故和纠纷也时有发生。

这件事和滴滴有多大关系?从表面上看,这确实只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意外。或许充其量也不过是两个普通人在生活的烦躁和焦虑中相遇,而滴滴只是引发两人争执的无关工具。由于工资与订单数量挂钩,司机因无法接送乘客而感到不安;因为半夜的电话打扰了家里其余的老人,乘客对司机不配合要求很不满,虽然只隔了一个小软件,但双方的情绪都积压了。

以滴滴为例,平台要求全程记录订单,部分订单会全程记录;航站楼还配备了行程共享、报警等功能。为什么悲剧仍未停止?

回过头来看,正是因为司机没有及时看到乘客的留言,才违背了乘客的意愿。平台能否让备注提醒更加突出,甚至直接播出?事后,滴滴出行回应称,“司机此前无安全相关投诉”。是否可以考虑为司机提供定期的心理评估和辅导,以减少潜伏期内发生悲剧的可能性?

网约车相关的事故,需要网约车平台一步步整改到极致。不过,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,剩下的不可控因素在这一系列的程式化规则中,有真人在。

在线平台跨地区,将个人置于由社会巨型机器运行的宏大系统中。 “附近”的消失形成了陌生人之间的一种临时契约,人际关系的纽带被削弱和切断,相互理解和理解变得不再重要。

许志远与项飚的对话

平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,但也消耗了作为人的“情怀”,让人忽视了平台的另一端,拥有和自己一样的“人”。可惜很多时候,彼此的感情,在彼此的眼中,似乎是看不见的。

规则只考虑自己的一部分,忽略对方的感受。最终,本应是一种舒适的载客回家方式的网约车,却变成了冷杀利器;乘以,在这段短暂的关系中本可以多一些温暖,但它变成了坏话和悲剧。

另外,在像平台这样的积分系统中,里面的人往往生活在一个“控制环境”中。焦虑来自对平台的严厉利用和对服务对象的缺乏了解。

“无形的现实——数据工作者”

法国纪录片《无形的现实-数据工作者》的第一集聚焦于这群外卖工人。来自里昂的 24 岁男孩比利 (Billy) 在优步 (Uber) 的送货员工作了两年。工作时间没有限制。打开软件意味着工作的开始。如果你每周工作超过 60 小时,你只能赚 400 欧元。

长期被庞大系统困住的人逐渐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,社会化不良甚至会滋生隐藏的心理问题。这些问题都潜伏在心里,当遇到特定的外在诱因时,就会如虎添翼,难以控制。正如《分析恶魔》的作者迈克尔·H·斯通所说,一个人的伤害或邪恶是一生积累的。

比如,车祸的肇事司机,据他的朋友说,原本是用贷款购买了他唯一的财产,也就是汽车,还没有还清贷款。在这种情况下,乘客用水瓶砸车,在司机的压力下成为引燃怒火的诱因。冲动性犯罪的发生看似偶然,实则不可避免。没有具体的内部矫正,是很难治愈的。

媒体对司机朋友的部分采访

我们必须意识到,我们不仅要看到平台下巨大的数字经济,还要看到数字平台另一端被忽视的人。

肇事者最终的“解决方案”,无论多么可怕和不恰当,都是大脑中枢协同工作的复杂过程。因此,“冲动是魔鬼”不能概括理性的“恶”,讨论的焦点不应停留在“善报善恶”的正义世界谬论上。但是,如果我们继续忽视被平台分开的人的感受,这样的“不完美的受害者”就会更多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参考资料

陈和华。冲动犯罪: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[J].政法评论,2014(02):87-95.

独立鱼电影《再热,黑幕还没被戳穿》

文章来源:《政法论丛》 网址: http://www.zflc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7/704.html



上一篇:莱芜区召开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
下一篇:山东政法学院谱写教育攻坚新篇章

政法论丛投稿 | 政法论丛编辑部| 政法论丛版面费 | 政法论丛论文发表 | 政法论丛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政法论丛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