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政法论丛版面费是多少[04/09]
- · 《政法论丛》投稿方式[04/09]
- · 《政法论丛》数据库收录[04/09]
- · 《政法论丛》期刊栏目设[04/09]
观察专栏|陈彩虹:货币是发现的,还是发明的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陈彩虹,高级经济师,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,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。出版有《现代货币论丛》《钱说——货币金融学漫话》《经济学的视界》《世界大转折》等10多部著
陈彩虹,高级经济师,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,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。出版有《现代货币论丛》《钱说——货币金融学漫话》《经济学的视界》《世界大转折》等10多部著作、文集。
在太平洋的卡罗莱群岛中,有一个名叫雅普的小岛。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都用一种石头作为货币, 它的名字叫做“斐”。这种石头呈圆扁形状,中间有一个孔,插上一根木棍,可由两人抬着走。岛民交易谈妥后,他们就抬着“石币”,从一家转送到另外一家。据报道,现在岛上也流通美元等现代货币,但石头仍然在许多经济和社会活动事项中,扮演货币的角色。特别是岛民婚丧嫁娶一类的人生大事,仍然遵循传统的风俗规制,“斐”作为有价值的实物货币礼金,在小岛之内抬来抬去,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。
1848年的一天,一位年轻人在美国旧金山发现了黄金。短短几年,那个原本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,一下子从世界各地涌入30多万人,一个大都市骤然出现在美国的西海岸。人们奔着那黄灿灿的金属而去,集合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,这就是世界经济史或货币史上被称为“加州淘金热(California Gold Rush)”的一段经历。黄金既不能吃,也不能穿,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的魔力,令人们如同饥饿难耐扑向食物一样,趋之若鹜?理由很简单,黄金可以作为交易工具,购买到其它所有的商品。此外,黄金易分割、耐磨和不宜腐蚀等性能, 使得它可以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, 保存下来。
显而易见,石头也好,黄金也罢,它们都是大自然的赐物。奇妙的是,人们发现它们能够用来标明其他商品的价格,完成各种商品的交易,还能够作为有价值的实物, 当成财富贮藏起来。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认定,这些功能属于货币。既然石头和黄金有这些功能,说明它们天然就是货币。在这里,货币是人类从大自然里发现的。
公元前3000多年,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,它们主要书写在泥板之上。据考古学家分析,这些楔形文字,大多与商业、贸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相关,自然涉及各种交易中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等问题。那时,苏美尔人使用六十进制的计量体系,最小的单位为谢克尔(Shekel),60谢克尔为一迈纳(Mina),60迈纳为一塔兰特(Talent)。一些学者据此认为, 楔形文字中许多内容,就是用这样的计量单位和进制来计算的商业、贸易和借贷等情况。基于这些计量单位,能够记录交易数量,标明交易单位和价格,实现交易的结清, 代表债权债务关系。由此推断,人类社会最早的货币,就是记账符号形态的。泥板上古老的楔形文字, 居然承担了如此重大的社会经济功能,人类的“凭空”创造,的确神奇无比。
数字货币是当下一个火热的领域。中国人民银行就于2020年4 月先于世界他国开始了数字货币发行的测试。在某种意义上,今天的数字,是由几千年前书写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演化而来的,它们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。和楔形文字不同的是,今天的数字在世界范围内统一了,十进制成了运用最广泛的计量和算法基础;而且,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,数字可以记录、存储在电子介质之中,由二进制的电子运算,再通过显示器表现为十进制“看得见”的形态。当这些数字和货币关联,如1这个数字,加上“人民币”名称和“元”的单位,成为一元人民币后,它就可以用来标明商品价格,完成商品交易,并且代表一般财富,记录或存储在确定的电子空间之中。时尚的数字货币, 就这么诞生了。
不论是公元前3000多年的楔形文字,还是当下的数字人民币,当它们作为货币时,即具有三个重要的“形式要素”。一是符号或数字,二是货币名称,三是货币单位。这三种要素,无一不是人类发明的东西,大自然是不可能直接得到的。仅仅从这样两种古今的货币形态来看,人类是货币的发明者,不是发现者。
在我们面前,现在有“发现的货币”和“发明的货币”两种形态。就事论事,我们似乎可以轻松地认定,人类社会的货币既有“发现的”,也有“发明的”。然而,事情并非如此简单。与人类社会货币运用实践相伴随的,是货币理论学说的探索和研究,迄今为止已经产生了诸多的理论派别。它们对于货币的认知大为不同,有坚定的“发现派”,又有铁杆的“发明派”,它们之间互相不认可。当然,也有货币既是“发现的”又是“发明的”混合派。这个派别覆盖面很大,但由于缺乏对“发现”和“发明”之间关系的调和论证,内在冲突时隐时现,理论影响力时高时低;对于现实的解释力,也是时强时弱。
文章来源:《政法论丛》 网址: http://www.zflc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422/1018.html